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論語:學而時習章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arn and Practice, Discuss with friends in the same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d share with your colleages.

[1.1]學而時習章

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筆記】 這是在「天德舍」或後來「奉元書院」聽毓鋆師講學之筆記。儘量原文照錄,也有稍加潤飾者,記錄者另加註解之處則以括號之按語標明。

此乃「學不厭,德不孤必有鄰,誨不倦。」學,有知行二義。而,訓為能。

  1. 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學指行而言。
  2.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論語·公冶長》)
  3. 知者,覺也。行者,效也。「知行合一」謂之學。覺者,《大學》「在明明德」之義。己立,而後立人。立人者,新民也(《大學》:「在親民」親,訓為新。)《論語·雍也》子貢問仁,孔子答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4. 內聖、外王,而能知命。《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知責任所在,謂之知命。命,天所賦的責任。使其「止於至善」謂之盡責。《孟子·盡心》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不隨便捨生,欲有所為也。
  5. 道,方法。《大學》詳說自覺覺人之方法。
  6. 《孟子·萬章》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學為一「時」字。《禮記·學記》「當其可之謂時」指恰到好處。《文子·上禮》:「夫聖人非能生時也,時至而不失之。」(按:《文子》又名《 通玄真經》,是雜揉名、法、儒、墨諸家以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尚書·大禹謨》「時乃天道」。
  7. 學須博,欲致用而時習之。時至,而演習(應用)之。未習,不知當其可。
  8. 悅,藏之於心者。樂,形之於色者。
  9. 愠,怒藏之於心者。形之於色者,曰怒。
  10. 君子,善行之標準也。超乎君子者曰「賢人」;超乎「賢人」者曰「聖人」;超乎「聖人」者曰「大人」。《易經·乾卦文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能避災)「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無私之德),日日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故曰「大人境界」。鬼,祖先,如前人那麼偉大。中國人將父母、祖先看的偉大,故自稱「不肖」者,指不像父母、祖先這麼賢能。神,有仁德在民者。天齊廟,以神道設教。祖師廟,供奉發明創作有功的前人。武聖廟,原來供奉姜太公呂尚,乾隆時改立關公。(按: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史嚚曰:「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孔穎達疏:「『正直為正,正曲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俗話說:「聰明正直者為神」又言:「舉頭三尺有神明。」)

【按】此乃筆者研讀其他資料之彙整,及直接對原始經文之體會。

先儒多以孔子自學、教人二方面來解讀此章,如此解釋過於狹隘,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要當老師。今從「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解讀這章。「學而時習」,指學了新知識,要能隨時應用出來,以加深學習效果和心得。「有朋自遠方來」是指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砌磋琢磨,形成一學習成長的專業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人不知而不慍」是指能與人共享所學,對社會團體有貢獻,雖不為他人所認同感謝,也不生氣、不計較。我自己的經驗是與人分享所學是讓自己再一次消化回味的機會,教了人之後,自覺人皆知我之所學,因而督促自己,再接再厲(註:厲, 興作也),學習新的東西。如敝帚自珍,則必故步自封,自己不再有所進步,對他人也無所貢獻。能與人分享知識的文化, 是組織中推行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因素,和自我學習成長的動力。

時習之時的用法如《孟子·梁惠王》「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是作副詞用,指在恰當的時候(timely and appropriately或according to the time)。

《論語》中「子曰」的「子」皆指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於古代經典之編撰和整理,寓創作於其所敘述之古典文獻中。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之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論語》中「君子」一詞,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則是指有地位的貴族或有官位的人(如《論語 ·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論語》共有86章提到「君子」一詞,大多是指有德之人。英文中之Gentleman亦有此二義。

此章有多種解釋。可將其文分為三個階段: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古文經常省略了主詞或賓詞,有時中文一字又常有多義,故在解讀時產生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字義方面,除了參考諸家註解外,亦可查閱漢典網站 http://www.zdic.net/ 或康熙字典 http://www.kangxizidian.com/ 。這一章有下面幾個在詮譯上的問題:

  1. 什麼是學?學什麼?
  2. 時習之道為何?是時時溫習?還是因時而實習其所學?
  3. 友朋自遠方來找你做什麼?
  4. 人不知而不慍,不知的是什麼?
  5. 說(悅)、樂、不慍有何不同?

「學而時習之」的「學」是什麼?「學」有二義。其一,學者,覺也;學有覺悟的意思。《白虎通、辟雍》云:「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人為什麼要學?因為覺悟了自己有不知之事、不明之理,才知道去學。覺是「知」的法門。在自修上,我們要有自知之明,能病己之所病(知道自己的缺點是缺點)在教學上,做老師的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其二,學者,效也;學有效法的意思。效是「行」的法門。「知行合一」才叫做學。學有行的意思可從《論語·雍也第六》哀公問孔子說:「弟子誰是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顏回這個學生是好學的,他有不如意的事時,能不遷怒於他人。犯了過錯,就知道改正,絕不第二次再犯同樣的過錯。很不幸他短命英年早逝了!現在的學生則沒有像他這樣好學的,我也未曾聽聞像他這樣好學的人了。」顏回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這是「行」。由此可証明「學」有「行」的意思。毓鋆師曰:「講經得有所本,有證據,別人才搏不倒你。這就是『以經解經』的方法。無所本,即是以己意解經,就是『意說』。」

「而」作能解釋。「學而時習之」就是學要能時習之。「習」是鳥數飛也。數是屢次的意思。鳥有鵬程萬里之志,想要能飛的又高又遠,它的能力是怎麼來的?不論是小麻雀或是大鵬鳥都得靠不斷地努力和練習,才培養出來飛行的能力。小鳥第一次學飛行時,飛離開鳥巢可能不到一寸行就摔到地上,跌的鼻青臉腫。要經過履次的嚐試,歷經千萬次的試煉和飛行才能成功,得以展翅高飛。一個人要能面對困境、不怕挫折,懂得這個「習」字訣,他這一生就能成功。「時習」的「時」是孔學之要。全本《易經》就是講一個「時」字。《春秋》就是要行這一個「時」字。習,訓為實習、實踐,不應解釋為狹義的溫習。。謂因(根據)其時而能將其所學運用於實際的事務上。

「學」又訓為效。我們讀了《易經》中的乾卦,學到了什麼?乾卦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是爸爸、坤卦是媽媽,乾坤為父母卦。爸爸媽媽在一起一動就生了第三卦,即是屯卦,所以說「柔剛始交而難生」。屯卦是始生之難。乾坤生了很多小孩,就得管理,不然就天天打架。所以屯卦大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這就發明了經營管理之學。第四卦是蒙卦。蒙以養正,養正是為了成功,成一般人辦不到的功,也就是要成聖功,成超人之功業,「聖功」就是《春秋》經的「大一統」。「統一」是覇,「一統」是仁。一統是王道,王道則為眾人歸往也,要修仁德以來遠人。從實際經驗中琢磨出方法以突破困難,建立法理來辦事。這都是要用智慧來突破自身所居住之環境的限制。「養正」得天天守住這個正,這可不是一天的功夫。我們不可須臾離開正道。守正就是要居正。居正太不平常了,所以《春秋》中以「大居正」一詞讚歎之。《易經》中加上一個「大」字的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乾坤二卦的彖辭分別以「大哉乾元」和「至哉坤元」起頭。中國人講一統天下。《春秋》就是說「大居正」和「大一統」這兩大理念。《易經》是以元為體,《春秋》是以一為用。《易經》是《春秋》之體,《春秋》是《易經》之用。何休公羊傳注:「統者,始也。」(以上二節是根據2007年6日13日上毓鋆師《論語》課的筆記。)

中國文化認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春秋繁露·俞序》曰:「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士君子的行為是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應達到理想之境界。透過友朋之砥礪,乃達到此境界之方法。劉寶楠(清朝的今文學家)《論語正義》曰:「學而不厭,『時習』也,知也。悔人不倦,朋來也,仁也。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不知不慍也,惟聖人者能之也。」

「有朋自遠方來」或應為「友朋自遠方來」,其義更深。鄭康成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有志趣相同或系出同門的朋友從遙遠的地方來相聚,是最快樂的事。但是朋友從遠地來是做什麼呢?《易經》兌卦彖辭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講是講解所學之理,討論所悟之道;習是以所學之理用於事,以所悟之道行於世。「有朋自遠方來」指博學多聞為人所知,而友朋自遠方來求學問道。

「學而時習之」的而訓為能也。樂音勒。悅和樂是愉悅、快樂之義。「藏之於心曰悅,形之於色曰樂。」慍和怒是慍怨和發怒之義。慍、音運,是愠的本字, 含怒意也。「藏之於心曰慍,形之於色曰怒。」「人不知而不慍。」是指來求學的人教不知、不會、不懂,而不慍、不生氣。孔子曰:「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到學生基礎夠了再教。(根據2007年6日13日上毓師《論語》課的筆記。) 皇侃曰:「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之也。」易,治也。

【朱註】下面為朱子註解。朱熹集註取自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13jing/4books/LeungYu/LeungYu01.htm

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程子(按:程頣)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坐如尸,坐時習也;立如齊,立時習也。」

樂,音洛。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慍,紆問反(按:反指反切,取前一字之聲母和後一字之韵音來注音)。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樂由說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1 則留言:

mars15 提到...

《易經》兌卦彖辭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個人認為,學而篇根本上是孔子在註解周易兌卦時有感而發的議論.
何以說有朋自遠方來?
八卦裡,乾與艮,兌與坤,離與巽,震與坎,相交之後都得到兌,這四組卦,都是同性的卦,且都是一在陽儀,一在陰儀,這就點出了朋自遠方來的意思,卦皆少中老配,豈非後輩跟隨前輩學習?
在先天八卦圓圖裡,四組卦圍成兑(井)字型,先天奇門遁甲兌為杜門,使孔子抒發了人不知其道而其亦不慍的修為,而兑為二世卦(對應艮五世卦,五為君位),二為民位,有德者為君子,因此忖測學而篇或許為孔子解兌之作.
敬請教授指正.
Martin (mars15),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