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鈍感力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其名著(2007)《鈍感力》中對「鈍感力」解釋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其實「鈍感力」一詞望文生義,給人以守成和木訥的負面印象,但有時遲鈍感雖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自尋煩惱,不輕易氣餒,鈍感力恰似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保護力量。「鈍感力」的反面是過份敏感,天天精神緊張,杞人憂天, 擔心天會塌下來。現代社會一日數變,人若過於敏感往往就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結果一事無成。企業若過於敏感,則朝令夕改使員工無所是從;或是缺乏策略上的重點, 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投資,不能持之以恆,以致浪費企業之資源。有鈍感的人對外界的變動有「擇善固執」的執著,及不輕易地「見異思遷」信念。

《易經》有「變動不居」的命題,在變動不居的環境中求生存,一則要有坤卦初六爻辭所言「履霜堅冰至」之敏銳感,由細微的現象中,察知時勢之所趨。然而又不可朝三暮四,有始無終。是故恆卦九三爻辭曰:「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象曰:「『不恆其德』,無所容也 。」做事要在遇到困境時,有堅持下去的毅力,若為德不卒,則會招到羞辱,而難為眾人所容。

我們一則要有其有深邃的敏感度,故能抓住大趨勢(mega-trend),而不致於因為眼光淺短而隨一時之風潮(fad)而為之憂喜和轉變。進而則更要有深遠的眼光,而又能一步一腳印的勇往直前, 有著「欲速不達、事緩則圓」的智慧。這就是《中庸》「強哉矯」的軔性,這是敏感和鈍感之間的中道,是人們得以於變化中得到定靜之力量,而得以生存和成功。

如用系統動態的觀念來看,我們先應分明所查覺的變動是短期的波動,或是長期的變化。而在應變之時,能知道系統中各個組成份子的關係和聯動性。要知道任何變革的成效都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會見要其成效,若不瞭解系統中的遲滯(delay)效應若操之過急,則會矯枉過正(overshoot)。如能先了解系統的深層結構及各元件之間互為因果之關係,就能知道應從那些方面入手,以微調(tweaking)的方式,找到系統最佳的平衡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