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Golden Rules of Business



The picture is 陶朱公理財要言 I took that picture many year ago at 鹿港民俗文物館

Asiapac Books Pte Ltd in Singapore. http://www.asiapacbooks.com/ publishes a lot of comic books on Chinese culture.

One book that is about 陶朱公 can be found at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Ds__FNR99QC&printsec=frontcover&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Another book that is related to 易經 can be found at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GQblA-A0LcUC&printsec=frontcover#v=onepage&q&f=false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人生必讀

人生必讀

 

壞事勸人休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寅 一家之計在於和 一生之計在於勤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有子之人貧不久 無子之人富不長

萬事不由人計較 一身都是命安排 命裏有時終須有 命裏無時到底無

屋漏更糟連夜雨 行船又被對頭風 有緣千里能相會 無緣對面不相逢

貧居鬧市無人識 富在深山有遠親 龍游淺水遭蝦戲 虎落平洋被犬欺

黃河尚有澄清日 豈可人無得運時 在家不會迎賓客 出路方知少主人

相逢不隱空歸去 洞口桃花也笑人 有錢有酒多兄弟 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情似紙張張薄 世事如棋局局新 畫虎畫皮難畫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相逢好似曾相識 到底終無怨恨心 逢人且說三分話 未可全拋一片心

錦上添花人人有 雪中送炭世間無 不信但看筵中酒 杯杯先勸有錢人

求人須求大丈夫 濟人須濟急事無 渴時一點如甘露 醉後添杯不如無

山中也有千年數 是上難逢百歲人 世上若要人情好 賒去物件莫取錢

平生莫作皺眉是 世上應無切齒人 是非只為多開口 煩惱皆因強出頭

枯木逢春猶在發 人無兩度再少年 百世修來同船渡 千是修來共枕眠

父母恩深終須別 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 大限來時各自飛

鶯花由怕春光老 豈可教人枉度春 紅粉佳人休便老 風流才子莫教貧

大抵選他肌骨好 不搽紅粉也風流 牡丹花好空入目 棗花雖小結實成

進水樓臺先得月 向陽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見今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 人不風流只為貧 誰人背後無人說 那個人前不說人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長江後浪催前浪 世上新人趲舊人

筍因落蘀方成竹 魚為奔波始化龍 記得少年騎竹馬 看看又是白頭翁

越過十五光明少 人道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把而孫作牛馬

乍富不知新受用 乍貧難改舊家風 知音說與知音聽 不是知音莫與談

不孝父母 敬神無益 兄弟不和 交友無益

貪淫好賭 勤儉無益 不惜元氣 服藥無益

欠債怨財主 不孝怨父母 兒不嫌母醜

犬不厭家貪 姜女送寒衣 沿路苦風霜

丁蘭孝父母 刻木為爹娘 大家都是命

半點不由人 山中有直樹 世上無直人

相識滿天下 知心能幾人 莫信直中直

須防仁不仁 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

藥能醫假病 酒不解真愁 點石化為金

人心猶未足 求財恨不多 財多害人己

近水知魚性 近山識鳥音 路遙知馬力

事久見人心 兩人一般心 有錢堪買金

一人一般心 無錢堪買針 有錢道真語

無錢語不真 錢財如糞土 仁義值千金

力微休負重 言輕莫勸人 無錢休入眾

遭難莫尋親 人老心未老 人窮志不窮

人無千日好 花無百日紅 明知山有虎

莫向虎山行 若要斷酒法 醒眼看醉人

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酒逢知己飲

詩向會人吟 虎生猶可近 人熟不堪親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人不勸不善

鐘不打不鳴 路不行不到 事不為不成

客來主不顧 應恐是痴人 賢婦令夫貴

惡婦令夫敗 小時是兄弟 長大各鄉里

妒財莫妒食 院生莫怨死 人善被人欺

馬善被人騎 兄弟是兄弟 過江須用錢

富人思來年 貧人思眼前 夫妻相好合

琴瑟與笙簧 國亂思良將 家貧思賢妻

家中無才子 官從何處來 相見易得好

久住難為人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無

寧向直中取 不可曲中求 欲求生富貴

須下死功夫 人不通古今 馬牛如襟裾

同居一夜話 勝讀十年書 結交須勝己

似我不如無 但看三五日 相見不如初

讀書須用意 一字值千金 運去金成鐵

時來鐵成金 自恨枝無葉 莫怨太陽偏

久住令人賤 貧來親也?

善化不足 惡化有餘 為善最樂 為惡難逃 善事可作 惡事莫為

順天者存 逆天者亡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日子未到

得忍且忍 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 小事成大 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

殺人一萬 自損三千 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 兄弟相害 不如自生

龍生龍子 虎生豹兒 人貧不語 水平不流 出家如初 成佛有餘

在家由父 出嫁從夫 一日夫妻 百世姻緣 養兒待老 積穀防飢

養子不教 不如養驢 養女不教 不如養豬 先到為君 後到為臣

養均千日 用在一朝 官有正條 民有私約 天眼恢恢 報應甚速

人心似鐵 官法如爐 成事莫說 覆水難收 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

一言不出 千言無用 黃金無假 阿魏無真 癡人畏婦 賢女敬夫

寧可負我 切莫負人 人貧志短 馬瘦毛長 死生由命 富貴在天

長安雖樂 不是久居 賊是小人 智過君子 人相面形 馬相毛色

合理可做 小利莫爭 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小人愛財 不顧體面

人死留名 虎死留皮 鬧裏有錢 靜處安身 來如風雨 去似微塵

家用長子 國用大臣 山高水深 地瘦人貧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奉勸君子 各宜守己 只此呈示 萬無一失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中年危機?中年契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一個年齡階段,應有一個階段的境界。十五想學什麼專業已經決定了;三十而立,該自己賺錢不向爸媽拿錢。不惑,不惑於欲。知天命,天命就是性,知天命,即是知道人性,本人性去處世,不矯情,返樸歸真。耳順,耳識心通。 七十歲「從心所欲 心靈出軌; 不踰矩,力不從心了」-- 跟孔老夫子開個玩笑 :-)

A newly published book,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I heard about this on a radio interview first.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0/04/30/the-talents-of-a-middle-aged-brain/

Key points:
大腦細胞組職在中年(40-65)仍能發展。短期記憶差。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the logical use of your brain and actually getting to solutions. We get the gist of an argument better. We’re better at sizing up a situation and reaching a creative solution. They found social expertise peaks in middle age. That’s basically sorting out the world: are you a good guy or a bad guy? (孔子所謂的六十而耳順吧?) Harvard has studied how people make financial judgments. It peaks, and we get the best at it in middle age.

四肢發達(運動),頭腦也隨之發達! Exercise is the best studied thing you can do to your brain. It increases brain volume, produces new baby brain cells in grownup brains. Even when our muscles contract, it produces growth chemicals. Using your body can help your brain.

傾聽不同的意見,激發腦力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findings is that if you talk to people who disagree with you, that helps your brain wake up and refine your arguments and shake up the cognitive egg, which is what you want to do.

社交活動有益大腦,做人多「傷」腦筋啊! 有益耶!(Hint: 多辦同學會吧) 65歲乃人生的頂峰,我們還在上坡路攻頂。不知應是喜(前途大好)還是憂(還得奮鬥), 不過可以偷笑一下 A lot of the myths we think of in terms of middle age, myths that I grew up with, turn out to be based on almost nothing. Things like the midlife crisis or the empty nest syndrome. We’re brought up to think we’ll enter middle age and it will be kind of gloomy. But as scientists look at real people, they find out the contrary. One study of men found that well-being peaked at age 65. Over and over they find that middle age, instead of being a time of depression and decline, is actually a time of being more optimistic overall.

2010/5/23 Ken Chu 欽浩

人到此時有老的感覺,也有自己進步的感覺 當記憶減退,在心態上可有所調整 不要過份要求他人精準, 懂得諒解他人的限制 人總有無心之過或是迷惑了心,覆水難收的情境何必放在心中一輩子 自己在某些部份走下坡,或是學習謙讓與諒解的開始
===
洪蘭: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顛峰【聯合報╱洪蘭】2010.05.24 02:36 am
我慌亂的在皮包中翻找隨身碟,馬上要上課了,隨身碟卻找不到,我正預備把皮包整個倒出來徹底找時,助教進來了,把隨身碟交給我說:「老師,檔案已經灌好了。」我望著隨身碟啞然失笑,原來我一進教室便把隨身碟給她了,我卻忘得一乾二淨,自己嚇自己,嚇出一身冷汗。 當我把這件事講給我同事聽時,他們第一個反應便是「人老了,就是這樣」,我卻不認為是如此,年輕人找不到東西會說找不到,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東西卻要把它歸因到年齡上?美國的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William Safire)在報上稱六十四歲的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為中年人,結果被讀者嗆「你以為他可以活到一百廿八歲嗎?」我看了覺得很不解,人都會老,為什麼又歧視老?我們常常只看到年齡帶來的限制,卻忽略了年齡也有優勢。 其實人的認知能力並沒有隨著年齡而下降,中年的腦表現的並不比年輕的差。美國有個研究,自一九五六年開始,系統化的追蹤六千名廿歲到九十歲各種行業的人智力的表現,每七年測試他們的認知能力一次,結果發現四十歲到六十歲的受試者,六個測驗中有四個,在中年時的表現比他們在年輕時來得好。這些測驗是:詞彙(你能認得多少字及找出它們的同義詞)、短期記憶(一次能記住多少個字)、空間能力(可以多快的辨識出旋轉了一百八十度的物體),及推理能力(如143254365後面應該接什麼數字?答案為4然後是76,因為1-43、2-54、3-65、4-76),其中邏輯推理,男女性都在中年時表現到達顛峰。只有數字能力(可以多快做加減乘除)和反應速度(看到訊號能多快按下反應鍵)略遜他們廿五歲時的自己而已。

最近大腦掃描也支持了中年期是智慧顛峰的說法:二○○一年,有個實驗掃描七十位十九歲到七十六歲的受試者,發現在額葉及顳葉這兩個跟語言有關的腦葉,大腦白質(神經纖維上面包的髓鞘)一直有增加的現象,且在五十歲左右到達頂峰。 這個實驗證實了哈佛大學以前看到髓鞘會隨著年齡一直增加的發現,這所謂「中年的智慧」(middle aged wisdom),也跟「柏林智慧專案」(Berlin Wisdom Project)所得到的結果相似。「人到中年」並沒有那麼灰暗,相反的,實驗指出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顛峰。 中年人處理事情比年輕人圓融,所謂事緩則圓,事情容易辦得通。當實驗者放憤怒的短片給年輕和中年人看時,他們的杏仁核都有活化,但是中年人還多了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的活化。中國人說「老謀深算」、「薑是老的辣」,中年人懂得衡量情勢,控制情緒、不魯莽、不會因小失大,難怪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必須要卅五歲以上才有資格,顯然「嘴上無毛做事不牢」,年紀大不見得是壞事,人不必怕老,只要時間過去,換取到經驗與智慧,就沒有白過一生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找錢

許久以前(1993 或 1995)我在離開山東泰安往北京的火車硬鋪上上遇到一位在日本商社做事的人(好像姓邊),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告訴我一個前幾天在曲阜(孔子的故鄉)親身經歷的事。有一天一早他從旅館出來散步,在路邊看到有賣大概是葱油餅之類的傳統早點,因為很久沒嚐過了就想買來吃,一問之下只要五角(當時二元人民幣就可以吃到不錯的早餐),但是他身上只有一張十元的人民幣(RMB or Yuan), 賣早點的老婦人身上沒有零錢找,不知如何是好,邊先生在外商做事待遇頗豐厚,不在乎這十元(當時美金一元約是8.5元人民幣,如今約為6.8元人民幣),就說:「我只是很久沒吃到葱油餅了,想解解鄉愁,您就不必找了。」於是拿一塊葱油餅就快步走開了。老婦人追上不肯收他這十元,一旁的小販也說:「就送他嚐嚐唄。」最後他是買了二十塊餅?還是老婦人向同行換了找零的錢?我就不記得了。邊先生既讚嘆亦感概的說:「山東這地方真是中國的人間淨土啊!」這是因孔孟之鄉遺風教化所及,還是鄉下地方民風純樸就說不清了。但也可能是「資本主義」向錢看齊的風氣,還沒傳到此地吧!台灣鄉下當年不也是這樣。


六祖壇經
何其自心本自清靜,…,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六祖惠能開悟之語)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日用常行饒益(饒益利人也),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維摩詰經》心淨則國土淨

The moral of the following story 〈快樂製造機〉 is
欲求人間淨土或是天堂聖境,恐怕得先從自心自性中「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Minder Chen

== 快樂製造機 ==
Spead the merry around

This is what I received from an email, the second time.
---轉述朋友的親身經歷分享---
前幾天跟內人到內湖聽一場演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講者朱平先生,分享如何讓自己做個「快樂製造機」,他談到他每天早晨都會去逛傳統市場,每天都會製造一些快樂給賣菜的老闆們。

比如他買了23元的菜,拿30元給老闆,說「老闆,23元算25元,找我5元就好。」這些老闆們反應大致上有四種反應──
第一種:起初非常驚訝,之後非常開心地找了5元,說謝謝。
第二種:老闆堅持找7元,不佔客戶便宜,但老闆很開心。
第三種:是多送點蔥蒜,也很開心。
第四種:是最高竿的反應,「不然我幫你湊30元好了,一共是32元,算你30元就好。」
哇,真是高手,原本是要讓老闆佔便宜的,反過來卻讓客戶多買又有佔便宜的感受,更是個「快樂製造機」。

前日傍晚,內人逛傳統黃昏市場時,決定玩一下朱先生的遊戲,暫時改了殺價習慣,想創造點快樂給老闆們。她到一家以前常殺價、討斤兩的攤販前,買了157元的青菜,結帳時,剛好聽到菜販老闆說了一個笑話,非常好笑,她非常愉快地說:「老闆,你好幽默,你的笑話很好笑,157元算160元,這裡是160元,不用找了。」老闆笑了,說:「這怎麼可以,不然妳還需要甚麼,我送妳。」老闆便送她一大塊嫩薑。

後來到了另一家買甜不辣29元,拿30元給老闆,她說:「阿伯,29元算30元,不用找了。」老闆有點訝異,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還是找了1元,她笑笑地把1元還給他,說不用找,他趕緊又多放了一塊甜不辣給內人,從他驚訝轉而高興的表情,內人知道她做到了。
回家的路上,嘴角掛著微笑,哼著歌。算一算,多花了4元,賺到了甚麼?

1.賺到了好心情;
2.賺到了老闆的笑容;
3.賺到了老闆的謝意;
4.賺到了老闆的友誼;
5.賺到了一塊嫩薑和一塊甜不辣;
6.賺到了愉快的晚餐。

當我們決心要當個「快樂製造機」時,就會感染對方,形成一個良性的影響,讓更多週遭的人像我們一樣,成為「快樂製造機」。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转帖] 太极拳与道功

[转帖]南怀瑾访道之传奇经历 太极拳与道功 --- 南怀瑾先生讲述 编者按:本篇讲记原为南师怀瑾先生在1966年于立法院之讲演,由学生们当场笔记整理而成。
据师云:此文只是当时随意谈话之资料,疏漏甚多,并不完整,故登出涉及很多太极拳的拳理原则,故登出以为读者之参考。 缘起 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砌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般。 一、习武经过 童年 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启蒙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访师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比赛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舘,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二、访道经过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撚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这时他的大弟子亦在旁边,这个人也是道士装束,我亦请他表演,但见他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此二次表演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异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学」闻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学问、见识广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见,其所著作的「厚黑学」,如其所说:「拨开黑的,让人见到真正的。」旨在讽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时候,就说在附近赵家仑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须三年的时间便可有成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报师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愿为引介。 于是我们坐「滑杆」下乡去拜访,相谈之下,连称「有缘」。老人见我对于飞檐走壁之事,心存怀疑,不大相信,他洒然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洒然来去自如。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并称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我当时考虑再三,复因恐怕自己志趣不专,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辞。后一路代觅可传的人,却没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挂念遗憾。弃拳学禅 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即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着着可以致人死命。顿时感觉到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太极拳种式颇多,陈家的双边以及杨家太极,都曾习练,到现在还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后世学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学文亦是如此,这也是使我弃武学禅之主要动机。以上是我学武的经过,同时亦足证明我并非所谓的国术家。 三、漫谈练气与武功 各报章杂志近年以来太极拳等武功,刊载了不少研讨的文章,而其说法也颇不一样,例如有的说少林拳系达摩祖师所传,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学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并无多大价值,不必多加争论。事实上中国的武功,溯其渊源,早自先民之初,人类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谓人与天争,人与兽争,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相互争斗的生活演变中,即是产生武功之源。 渊源流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武功已经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进展跟时代、经济、文化等等时空背景有极密切的关连。春秋时代,各国相互征伐,战争用车用马,崇尚车战、马战,而步战却很少。汉以后车战已然绝迹,而只盛行马战,再往后,武功才真正发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长枪作战。原始作战,取材简易,故兵器中,棍称「百兵之王」。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变成长枪、大刀等等。因之又转以枪为「百兵之王」,而称剑为「百兵之贼」。因为用剑对敌全赖巧劲,亦近于取巧。从人类文化在这方面的演变,就可看到武功进展的轨迹了。 迨至两汉以后,兵器已由棍棒发展到长枪、大刀,此亦时代之趋势使然。而作战时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较早的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到中国,息隐专修于少林寺,直传心法,尊为禅宗之初祖。而他在当时曾否谈及武功方面的事实,现在已然无法考据,凡找不到证据的,难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会的嫌疑。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打坐行功方面,则有瑜伽,讲究练气修脉。印度之原始文化与中国道家修炼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达摩祖师来自印度,当亦可能精于这类武术。至于瑜伽之练气练脉,动作极为简易,只有几个基本扼要的动作,明白了以后即会做,但是易学而难精。如果与中国道家的功夫比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瑜伽则可分类成数十种。一般人认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炉,融会贯通而传下少林武术。如传说中或许可能有此一举,但这只是强健养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禅的内容。而纵观少林一门的诸多武术的创始来源,有的类同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有的是触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则不加深究,可获逭贷。总之,出家人中,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有江洋大盗,亦有百战将军,纷纷退隐佛寺道观之中,闲来无事,舒展拳脚,授徒开班,于是逐渐形成少林门风,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视后来少林的诸般拳术,尽是创自达摩祖师一人。 内 家 如一般所谓的「内功拳」,历来的说法亦是传自少林。我国武术的内外之别,武术上有两句成语。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如南宗的白鹤拳,即是内家(内功拳)的一例。这是武当拳术,根据少林的演变,而衍成南宗诸拳,南宗即「内练一口气」,亦即练气,动作不能粗猛,此亦渐渐演变而来,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张三丰这个人,史上记载未详,且有矛盾,究竟有无其人?近世考据学家,颇为怀疑,但据我的研究应该是确有其人,且为道家。因为历代作史书的人,多为儒家,儒家的习性往往排斥释道两家人物,尤其在武术上有成就的人。或许因此在历史上就起了争论,也未可知。然而张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创作者,则不必多言,试观历代道家有一种倾向,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从不爱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发表而公诸社会,或造福大众,或为利一己。中国人的习性则相反,学养愈深,武功愈高,即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不愿为人所知。这种对于「名」或「利」的不同观念,正可诠释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别,而中国文化中尤以道家最为明显。明白了这个关键,也就可了解无由考证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乐以后,少林寺成为一大丛林,张三丰为明代道教新兴革命的一派,当时天下的各路流派,都归向他,拳术内功,有一得之长的,咸归功于张三丰,好像今日的种种创见,皆亦引证国父言论,天下之名也都归之于国父相似。所以如今欲寻流穷源,追究根由,恐亦难获结论,徒耗精力而已。 长 拳 少林与武当两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环境迥异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来。北方多陆地,南方多河川。北人善骑马步行,南人好驾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于是影响武术的型态也有所不同。以我个人所知的经验,少林多大架式,长拳远打,大开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质一样。如北方黄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经见过北方有一种练腿术,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练功夫走路,都要踢脚而行。原来是因为争斗一旦落败时,必夺路而走,此时把泥沙踢起则烟尘滚滚,犹如现代战争中的放烟幕弹一样。 短 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因 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更是重大因素。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时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说句笑话,可以说是在跳中国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乐节拍来练的人,足见时代在变,文化也在随时变易中。 易经与太极拳 一般文人学土,因为体弱多病,而去练太极拳以强身,本来是很好很适当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创立太极拳是来自易经的说法,牵扯到阴阳八卦上面去。太极拳到底与易经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从,但无多大实质的关系,如欲以手形分成阴阳,配合两仪,即以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等等,似嫌理论空洞。「太极」的名称,并末见载于易经本文,而这名称的出现,至少也是宋朝以后的事,因为易经太极之说,是宋朝理学家所倡,唐以前没有。而太极一名,最早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学家便以太极假借作他们学说的根本依据,进而以阴阳、八卦阐扬他们的学说,故有「太极拳」的名称,也应该是宋朝以后之事,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倘说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并无不可,但将那些易经理论上之事,加之于太极拳则不免多余。易原为群经之首,放诸四海皆准而弥纶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无止境,但若牵强,将精力虚掷在研究其与拳术的关系上,似有偏离武功实际之嫌。 高矮桩 太极拳尚有高桩矮桩之别,但练拳目的若在强身,则高、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动,终强过于不动,高矮任各人自便,不必强争何者为优为劣。若执定高桩神,或矮桩妙,方可以长生不老,则古往练太极拳的人不知凡几,到如今都已一坯黄土,还有什么高桩、矮桩之争呢? 由浅入深 总之,做任何学问都一样,无论是:打坐、修道、学佛、参禅、做内功,先不必好高骛远,侈谈高深理论,成仙成佛都暂不必谈,但修养到在世无病无痛,死时干净俐落,一不累己,二不累人,这已是不易,且慢奢望成仙作佛,学太极拳亦然,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实事求是,从基本上做起。 时 地 现在就韩振声委员所提「道功」方面的事,来加以讨论。很多人一清早就起床练太极拳,这在台湾也许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们知道中年以上之人,在台湾有四种难治之症: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症、关节炎。这四种病,在台很难根治,如果作易地疗养,如至美国、日、韩气候不同或可称有助益。在台何以难治呢?试以拭擦铜器为例,在大陆拭擦一次,光亮耀眼,可??始黯淡。又曾经以洗油管的方法,问一汽车驾驶员,在台湾与在大陆有何不同?他说大不相同,在大陆用水一冲即可,在台则需钢刷括洗,再三清除始可,他亦不明所以。实则,台湾宝岛,一如大海中一叶扁舟,空气中内含海水中蒸发的水气,一如澡堂中弥漫水气湿度大,而又多盐份。试想处在这样的水汽中,早起练拳,练深呼吸,怎么会更好呢?怎么可以呢?在高山上海拔高处还可以,在平地沿海的地区行之,则未必健康延年,反而容易致病,真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之感。这是我个人之看法以及经过种种实验研究后的结论。 台湾的气候,因为经纬度不同而受太阳之放射线强弱亦与大陆两样,因此在台湾习拳,就不需要太早起,深呼吸也不必太猛烈,除非气功真练到家,可以不在乎这些,(因练好气功的人,在呼吸时,全身毛孔能配合适应。)否则,用一般老方法在台湾作深呼吸,应该加以修正才好。这是我四十年观察实验所得,大致或许可以不差,尤其在台有习拳、或打坐、或练内功、或练气功、或练太极拳,久了而得病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这点。 练 气 其次,练太极拳有一方法问题,亦是一项事实,无论学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经打坐过的人,就可体会到身体内有气机。道家的理论,说人身为一小天地,这不是虚言,这就涉及到「练气」。无论是印度之瑜伽,中国之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世上最好之药物,就是自己做气功,而且鼻器官为自己所有,空气也不必花钱去买,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九百九十九人,对于练气之功,不肯持之以恒去学,到了年迈力衰,百病丛生,也就真使人爱莫能助了。 任运自然 如果持之以恒,气功练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长寿的,并不是对外界呼吸空气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动自身生命本能的动力,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还需要假借引火的东西或方法去点燃它,我们练气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国道家所说的「气」,一如今日科学所说的「能」,且还不是较低层次的「电」。以气功的方法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自己会感受到气机的发动,而且亦专一定之轨道可循,大家常常谈论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说上所渲染的影响,也跟著去做。其实任督脉不可用意去打通,应该在静坐时,万缘放下,将个人心中种种思想观念越摆得开,越能通之于自然,这是所谓气功修练的基本要点。一般静坐打拳的人,多用观念去通,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有一个很好的譬喻,以车轮的转动来比方气机的转动,如果把一个车轮离地架空起来,放松刹车,这时车轮不着于地,也不着于他物,只需轻轻一拨,即能灵活运转,轻快无滞,倘使内用刹车掣住,外有砖物挡住,欲其转动则非常之难。我们身体内的气机时时都在运行,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尚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轨道在运转,可惜的是,大家因忙于外物的纷繁,不能精思反察于内,悟到这个原理。试看一个人于疲惫时,渴望歇息,一经休息,气机即藉此循轨道而运行,疲劳尽去,精力恢复。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状态,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可了解到如此这种状况,能减少生命力的耗损,而延长使用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但并不是得之于外来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内在的力量,获得引力而生发,循其轨道,行健自强不息的缘故。所以任督二脉的气机,务使通畅无滞为第一要点。 一般都知道须打通任督二脉,但何以又不易打通呢?原因有多种,但大多数是因在打拳打坐时,脑海中存一欲打通任督二脉的念头。此一念头,就无异是掣动身内气机的刹车,使气机停滞于内,或又因外缘的纷扰,使停滞于外,既住于内,又住于外,必知其阻碍涩滞,故亦有打拳、打坐、练气功,致红光满面者。大家特别注意,要知道这种红光满面,并不是好现象,很可能是气血上滞,容易患脑充血而致命,莫错以此为是无疾而终,而外行地误会称誉之为「有道之士」。其实真正气机通了,非红光满面,中国人是黄皮肤,应是黄光满面才对,但非黄胆病之黄,这也要分别清楚。 风摆梅花 前面说过,拳术有高桩、矮桩之别,其实先不必泥执高桩或矮桩,功夫到自然都会。目前有很多老年人以练拳作为促进健康的休闲活动,且贡献大家太极拳之一项基本动作,亦就是内功的「摇」。什么是摇?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这叫作「风摆梅花」,名字极富诗意。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因人施法 仅以练气为例,同样是以鼻孔呼吸,但仔细分析下来,其方法有三百九十几种之多,印度的瑜伽练气有多种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时是否缩小腹等等,当因人而异。所有方法可以说都对,只是学的人各有禀赋,而应该重择慎用,像年青健全的人与体衰病弱的人,其锻炼的方法固应不同,如果用错了,反而会缩短寿命。这是应当深切了解及遵守的,学佛或学道,都应一律视为禁戒,如道家有的讲究守窍功夫,所谓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就宜依各人自己体质而行,不可盲练,假使高血压者去守上丹田,或守两眉间的一窍,那么就将促其早日「归天」,又妇女如果守下丹田,久之则易酿成血崩等病害。故所有法门皆应因人施设,不可一概而论,这是基本原则!!! 气机行道 其次,我们人类的躯体,大约可以在概念上分为上下两截的结构,横膈膜位于中间,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画神仙,往往身背葫芦、即象征有上下两部。譬喻人身的气机分为上下两截,道家称阴阳。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种行天。以中国阴阳学说看来,则相当为五行,又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陈,种种玄论,无非引证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 死理学 说了半天,或有人问:「气机究为何物?人身上究竟有无气机?」有些精通西方现代医学的医生朋友曾来研究,现代西方医学不信佛道丹田之说,他们据依西方解剖学上的知识,并未在人体解剖上见到丹田这一物质器官,因而否认有丹田的存在。西方科学实证方法自有其求真求实的独到之处,但科学随时在进步,也随时在推翻以前的结论,我们亦不可随便认定他们实验的结论都是对的。现在的中国人,有一种时髦病,就是「科学迷信」或可称作「迷信科学」,这种迷信有时比任何事物都难破除。我们应该知道,西方科学的解剖、是以死人为施行手术的对象,而「丹田」这个东西,要在人生命活着时,才会有气机作用,人一旦死亡以后,即失去此作用。所以他们所谓之生理学,客观看来,实在只能称「死」理学而已,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宁可相信科学唯物的、暂时的推论而不相信有功能可见的丹田,岂不是迷信科学。 活解求穴 况且中国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迹可考的汉王莽,就曾集全国太医、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在当时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体三百六十余穴中,仅有一、二十个穴道尚未能确定,那也是因为当时这些医师,对于这种惨状,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后来到元初,宰相耶律楚材是个博通道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问的人,他曾经在战场上将垂死的人,作气脉的研究,而将三百六十四穴全部确定,乃依据所得的结果铸成穴道铜人二座,将穴道表现在铜人身上,详细备至。该二铜人经历代传至民国时,仅余一个,我曾在自流井看到过,东瀛日本曾有相当研究,近年台湾也已有仿制。 气机天然 人身气机,乃自然之流通,一如地下水亦有必然之水路,每一水路各自形成一轨道。试将一杯水,倾倒在桌面,即可见到这水向四下散流,而水的流向自会循一定的路线,人身内的气路亦是一样的,各有轨道,各有自己的路线,我们不必用自己意念去另辟道路。中国医经中曾讲到过十四经,习静坐而坐久后有所成的人自能体会得到,果真已通经脉之人,不必使用意念去驾御,他的气机会自然流行,于十四经络自行流注。有时在不知不觉间,气机自己起了动静功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在气机的动象中,发现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动的原理,亦即自身中十四经脉气机动的原理,且循其轨道运行。故太极拳亦可视为「练气」之功,久之可以练至「胎息」的境界,而普通人身体上下为两截,相隔不通,呼吸仅及胸腔,久练之,渐渐可达丹田。 生命力之衰 中国道家、印度瑜伽,或密宗的理论,都会谈到人类关于「死」的问题,无论男女,每一人的死亡,都是自脚部开始,道家深明此理,故训练「息息归踵」,所谓「真人之息以踵」,一般解释「踵」为足心的「涌泉穴」。试观婴儿躺在床上自玩,经常是活动他的双脚,而双手反而很少活动,后来渐渐长大,仍然爱跑、爱跳,双脚好动,中年后一变,却爱坐喜静,反而讨厌年少好动的人,殊不知他半身活力已消减,下身等于半死状态了,所以倦于活动。再看老年人,坐时更喜将两腿跷起高放在桌上,才觉舒服,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两脚易冷,老态呈现出来了,若老年人能脚底发烫,脚下有力,则是长寿的征兆。又看胎儿的呼吸用脐,丹田在动,婴儿呼吸虽用口鼻,而丹田仍还自然在动。到了中年老年,丹田的动无力而静止,改变位置,上缩至腹、至??此报销。可见生命力之衰亡,是由下而渐往上,逐步衰竭。我们做气机功夫或练太极拳功夫,要「气沉丹田」,使气机畅运无滞为要,这是健康之道。然而应该用何法下手,则须看各人的资质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四、太极拳法要简介 姿势务准 现在再转入本题—「太极拳与道功」。但须再声明我不是国术家,对拳脚一项,已根本搁弃,日常亦惟静养打坐而已。现在仅就往昔所得的体验,作一概述。练太极拳,姿势很重要,若姿势不准,则效果不显著,对强身如此,对防身亦然。但倘使外家拳姿势练得好,学少林拳亦一定准,若从二十岁左右开始练拳,则对「高桩」「矮桩」不必太专,越专越吃力,受不了如许苦楚。回忆当年练拳时,对于每一个姿势,一摆即半小时至二小时,且用一面大镜,照着矫正身形,身形正确后,再配合气机来练。太极拳有杨家、陈家、吴家等等,达七八家之多,无论练那一家的拳法,姿势务求正确,太极道理,浑身各部都在画一个圆圈。譬如有一姿势出手,自足跟沿膝盖,达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关节都在活动,轻微地画圈,势正圈圆,配合人体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态,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杨家太极拳,流行最盛。因为当年在北京学习太极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谓士大夫阶级,自然这些人都已届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觉体衰之可怕,为了强身健骨,增进健康而锻炼身体,就学太极拳,如此轻摸慢转活动筋骨而已。于是在练时,便随兴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为可以了,后世不明白这种情形,对于姿势的务求正确这一要项跟着都忽略掉了。 五 空 其次,学太极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 再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 其次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说,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试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载于其上受摇动,必足跟与前掌之间拱起,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以上为五空的道理。 复次,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说的「精」「气」「神」,所谓「炼精化炁,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极为重要。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论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不如此炼好精、气、神,效果是不会显著的。太极拳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练去,必获得它的益处。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导引,亦并非如此解说的。 气何所之 或问呼吸进入后,是否应注入丹田,或灌至某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用车轮加刹的譬喻说过,气机刹住,反而不能到达。现在再作一个有趣的譬喻:试想人体皮囊,就像一个气球,我们将空气灌入气囊后,要让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点不动,试问可以做得到吗?行得通吗?只要如以前所说的要点去练习,一切合度,那么气从鼻腔进入后,自然运行灌注全身,岂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辞,妄加解释。当年老师教导时只说出气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时嘴唇撮起,如吹箫的样子比较好,进气时闭口用鼻孔吸入,至于气至何处,可以不问。因会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细胞需要气,没气就死亡。所以气无法停留丹田,而此所谓停在丹田间又有何好处呢?大家不妨再参参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练少林拳,而转做达摩功,改修静坐,这亦是必然的事。至于内功,宜采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姑且不谈,反正都走此静坐的大路,倘使到了四十岁以上,还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发生弊病。众生是可悲的,当人类思想力最充沛的时候是在五十余岁左右,这时也就是思想智慧达到最高峰的时节,(体力充沛则在四十多岁。)可是一如苹果在树,刚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走向下坡路了。所以佛家看众生是可悲的,生命无常短暂。不分东方人或西方人,于内功、医药,用尽方法想把生命拉长,多活几年,到头来亦是枉然。永远长生不死,实不可能。但能活时健康快乐,临去时干净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你说是吗? 韩振声委员曾提到中西拳术比较的问题,依据统计,西方运动家,能活七十岁的,寥寥无几、他们到了六十多岁大都非死不可,足见激烈运动之不宜。而中国拳术家多半能享寿八、九十岁。这其中,亦还有更细微的进一步分别;比如学少林拳而能享年百岁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后改学静坐,而放弃拳术。另外有一种学太极拳者亦配合习静坐、至于改练静坐功夫后,对于拳功是否会全废呢?答案是「非但丝毫不会因此荒废,拳术反而因此更有进境」,所抛开的,只是技击之术。而身内气质之变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肤更加细嫩,病痛也逐渐消失,甚而身上多处像婴儿一般,一切自然而然。太极拳之原理,曾见于杨家太极拳某著作中,引用老子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近乎如此。所以练太极拳至后来的阶段,应该走上内功的路才好。等到进入内功的境界,再体验其姿势,自然准确,可以随心所欲不踰矩了。 处处太极 偶然看到时下一般年青人练太极拳,对于掤、挤、按,任一动作,比如「棚」,看他们连「掤」的圆都未掤好,这是不对的。譬如这一姿势是太极,第二姿势进入时将手拉开,恰为一圆,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圆,连绵不绝才是。 太极拳讲究「移步」,所谓举步轻如灵猫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阴阳虚实要分明,且步伐移时脚亦在动,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若欲配合易经之理,处处一太极,移形换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 腰的运动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还有腰的运动,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讲任督两脉是人体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脉为阳,自后脑脑下垂体区延伸,到下颈项部位,开始分支散为二支经脉于脊椎两侧,至腰下尾闾又合而为一,至会阴复再分支,行于两足,下达足底,故练拳的人,久久练至两腿足筋越练越柔,则自然长寿,一般人年纪越老,因体内石灰质增加,胶质减少,经络萎缩,两腿愈来愈卷缩,走路老态龙钟,连头颈都没有弹性,倦态毕露。练拳的人,则锻炼筋骨,使之柔韧,隐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而渐复正常。练拳打坐能知觉腰酸背痛,亦是好现象的开始,以后即恢复自然,萎缩的筋脉亦拉长,每拉长一分,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当然这是假说的数字。总之,这时的练拳静坐乃利用本身的潜在能量,使其发挥,而成为一种静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动中求静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凡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此种境界。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凡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 完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王凤仪十二字薪传(郑子东 编)

王凤仪十二字薪传(郑子东 编)
 
王善人讲的道只有十二个字,就是"性、心、身""木、火、土、金、水""志、意、心、身"。  性、心、身三界是人的来踪,为入世之法;运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当人,为应世之法;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为出世之法。会了这十二个字,才能来得明,去得白。性、心、身三界归一,五行圆转,四大界定位,便当体成真,能为圣为贤,成佛做祖。  可惜世人,只注重身外的事物,不注重自己的心性,真是舍本求末。有的人因为不知道不去行;有的人明明知道而不肯实行,得不着其中奥妙,享不着人生幸福,糟蹋了成佛作祖的材料。所以善人说"讲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我们听了道,得往自己身上归,努力实行,才能得着受用。讲道不往身上归,好象铁匠离开铁砧打铁一样,如何能成呢?  现在的天时是天不爱道、地不爱宝、人不爱情,万教齐发,科学日进。科学越进步,人类越需要以道德为主,才能享受到物质的幸福。人要能各正性命,爱人如己,就不会为争物质而牺牲人命了。世上的人,要全有宗教信仰,各行各道,各做各德,谁也妨碍不着谁,人多福大,道多德大,天堂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了。  用不着向外去追求,人人笃行五伦人道,家庭一定和乐。人人有正当职业,国家一定平靖。人人有道德,世界就大同了。如果只知争贪物质,不知爱人,科学愈发达,战场就越扩大,物质越文明,世界就越混乱。不但自己的身命难保,就是性灵也将万劫难复。言念及此,真使人胆战心惊!  佛家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大道难闻。"现在大道昌明,各教都把道送在人的眼前,好象山珍海味,都摆在面前,只要你肯吃,就得着了。道研究明白了,还要诚心实行,越行越能证道,越做信心越坚,就能做个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圣贤,也就能造福人群,立住万古。善人说:"道不行,用不着道;德不作,就没有德。"大家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吧!  第二节 三界是人的来踪  人是天地人三界生的。天赋给人的性,地赋给人的命,父母赋给人的身,所以说"三界是人的来踪。"  人的天性是纯阳的,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心是半阴半阳的,所以才有人心(为己)道心(为人)的分别;身体是个胎生物,是纯阴的,所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人要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情理足、道理圆,道理足、天理圆,天理足,性光就能圆。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光灼灼、圆陀陀,便是返本归原成道了。王善人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天地,一个阴阳,可惜人都不知道。实在说,天地有坏,我性无坏,人比天地还贵重得多呢!焖渲燎澹 蝗诵械赖拢 荒苊髡胬恚坏厮涞媚 蝗丝 目淹粒 荒茏猿商镌啊K 匀擞胁僮萏斓氐哪芰Α?既然明道,知三界是人的来踪,天地虽大,人也不小,就得行道,才是寻宗返本的大路。  孔子行忠恕,耶稣行博爱,穆罕默德行仁恕,老子用感应,佛行慈悲。五教教主,全是用善心,行天道。他们都知道身体是个臭皮囊,早晚是要坏的,只有天性,能存万古。所以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耶稣说:"为义而死的,能回天国";穆圣说:"真回教徒处逆境,常抱乐天知命之念";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被哥利王割截身体还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全知道身体是暂时的躯壳,性灵才是万古长存的。为了借假修真,才肯牺牲肉体,完成大道。  王善人说:"身尽情理结人缘,心存道理结神缘,性存天理结佛缘。我守墓到一百天,守灵了三界,诸佛诸祖都来相会,便立志舍身救世化人,请求讲病与学道之人日见增多,才结下众人缘。"  第三节 三界分清  万教都以人为本,性、心、身三界是人的本。哪一界不会,应向哪一界去求。身是应万物的,有不会做的活,要努力去学,越做越有力,越学越精进;心是存万理的,有不会办的事,要向人请教,要专心研究,格物透了就能豁然贯通;性是聚万灵的,要存天理,以天理行事,便和天接灵。  人为什么不灵了呢?因性中有禀性,遮蔽了天性,遇事一耍脾气,天性就混了;心有私欲,遮蔽了良心,恣情纵欲,不怕天理,不顾道理,做些违背人伦、丧天害理的事,物迷心窍就糊涂了;身上要有嗜好,享受不到就生烦恼,享受过度则伤身败德。譬如好赌的,一到赌场就迈不动步,耍起钱来,通宵达旦,腰酸背痛,劳神伤财,事业失败。  所以必须以天性为主,才能成己成人。人的天性本来是具足的,只因为身界的不良嗜好牵动心界,心界的私欲牵动性界,才蒙蔽了天性。身界增加不良嗜好,心界就增加私欲;心界增加私欲,性界就增加禀性(怒、恨、怨、恼、烦)。所以必须去习性(吃喝淫赌吸),化禀性,才能圆满天性。认清身子是个物,不能叫物引诱动了心。动了心便生贪求,贪不到手便生烦恼,就动禀性了。所以必须炼得身子动,心不动;心动,性不动,才叫三界分清。  第四节 清三界  性界清,没有脾气;心界清,没有私欲;身界清,没有不良嗜好。耍脾气性纲倒,有私欲心纲倒,凌辱人身纲倒,三纲一倒便是恶人。禀性是无始劫来,祖先遗留下来的罪根,人把性化净,没了脾气,才能超拔祖先。私欲是苦根,贪得无厌,苦恼无边,永不满足,日坐愁城。要将私欲去净,才能出苦得乐。不良嗜好是孽根,有嗜好的人,准立不住。譬如好酒的人,一见了酒就想喝,喝得头晕脑胀,乱性伤身。好色的人,见色自迷,贪不到手,心里恼恨,或动杀机,甚至为色杀人,为色丧身,这不都是孽么?人不用死后下地狱,这不是活着就下了地狱么?没有不良嗜好的人,才能敦品立德。  清三界,就是立志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禀性),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贼(私欲),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不良嗜好),三界自然清平。  身界成不怕工作多,能建功立业、身强体壮,是位寿星;心界成不怕事情多,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有领导能力,是位禄星;性界成不怕贬,能容能化,和蔼可亲,有感化力,是位福星。三界一清,福禄寿俱备,哪用向外求呢?  三教圣人,也是从三界修成的道。佛从养性入手,儒从立命着手,道从炼身下手。性中没有禀性,天曹管不着;心里没有私欲,地府管不着;身无不良嗜好,不做坏事,法律管不着。所以人能清三界,就超出三界,直达佛国。  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罪孽自己了。怎么个了法呢?就是要清三界。所以修道要下工夫,绝不是迷信。  性界清存德,心界清明理,身界清多艺。德能养性,理能养心,艺能养身--这是最确实的真理,真行真得,才是真人。  第五节 三界和三教  六祖说:"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佛教三皈,皈依佛,是皈依自性成佛;皈依法,是皈依自心弘法;皈依僧,是皈依自身持戒。所以自身持戒得僧宝,心正意诚得法宝,性定生慧得佛宝,戒定慧三位一体,才能普度众生,自明觉性。  道家的三华是: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  儒家的三纲是:君为臣纲得率性,父为子纲得正心,夫为妻纲得修身。  《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譬如人的性是财东,心是经理,身是员工。三界并用,一心一德,才能养性。万德朝宗,万类听命,超出三界,就成道了。希望各教信徒,不必是己非人,最好各为己教,信心专一,为人群造福。各行各道、各奉各教。各教都是教人各正性命,如身、意稍有过错,立即用佛教之"忏悔",基督之"认罪",孔子之"过则勿惮改",不可用偏私的心,不可有乖张的性,自然得着佛的妙觉本性,道的真常清静,儒的止于至善。  有人问善人"世上哪个道门好?"善人说"有道就比拉荒(走没有道路的荒地)强。把人当真了是佛,当假了是魔。"  人的所作所为,自性知道,就是天上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府知道;自己做出来,人人都知道。善人讲的三宝是性、心、身。性是水,心是火,身是土。立身享万物的福,立命享人间的福,立性享天堂的福。  第六节 三性  性是万物的本,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含佛性。不过我们人得天独厚,要以天性作事,能聚万灵,为天地人三界的主宰。《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话是不错的。  性有天性、禀性、习性之分。以天性为主的,性情温柔,对人和蔼,爱人以德,看人都好,领人为善;用禀性当人的,总是哭丧着脸,满怀怨恨,看谁都不顺眼,穷凶极恶;有习性的人,见着所好的,如酒色等,就流连忘返,遇见谁,拉谁下水。  有人问善人:"孟子讲性善,荀子说性恶,告子说性可善可恶,到底谁讲得对呢?"  善人说全对!孟子讲性善,是指天性说的,荀子说性恶,是指禀性说的。告子讲性可善可恶,是指习性说的。天性是纯善的,禀性是万恶的,习性是习染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天性流露出来的,是仁义礼智信;禀性表现出来的,是怒恨怨恼烦;习性指的是,吃喝嫖赌吸。习性越多,禀性越大,天性越被蒙蔽。习性累心,增长禀性,遮障天性,失去本性,喧宾夺主,倒行逆施。  习性是孽,禀性是罪,天性是德。习性要善,先去嗜好;禀性要化,先去我见;天性要明,先去私欲。去了习性,化了禀性,圆满了天性,才能行道做德。  第七节 三命  命有天命、宿命、阴命。王善人说:"性和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和宿命合,智能就是宿命;身和阴命合,禀性就是阴命。把这三个命研究明白,你要用好心,你的命必好。命好命不好,全在乎自己,哪用算命呢?"  命是互相消长的,天命大,宿命必大。宿命大的,做好事就长天命,做坏事就造阴命。宿命小的人,要能抱住本分,尽心竭力,把事作好,众人赞成,便长天命。天命长了,宿命也跟着长。有了宿命,向上尽忠、尽孝,长天命;只养妻子是宿命;吃喝玩乐是造阴命;做事存天理,和天算帐,不与人争论是非短长,长天命;作事心存道理,忠诚尽职,长宿命;没有嗜好,不耍脾气,就不造阴命。天命人吃亏乐,宿命人吃亏不乐,阴命人不占便宜就生气。有天命,掌天权;有宿命,得人权;造阴命,地狱有份。率性当人,长天命;心正作事,长宿命;身成喜欢工作,也长宿命;好逸恶劳、专讲享受造阴命。行道的人,为众人是天命,为家庭是宿命,为自己是阴命。  天命大,和人;宿命大,压人。阴命大,吓人。天命大,使人悦服;宿命大,受人恭维;阴命大,使人畏惧。天命要长不要损,宿命要止不要贪,阴命要了不要造。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人,不能达彼岸。知道对方的好处,是知天命;知道人的功劳,是知宿命;知道人的脾气,是知阴命。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占便宜的人长阴命,好生怨气的人消宿命,好动性(耍脾气)的人消天命。  天命小得会长,宿命小得会修,阴命大得会了。命小得会长,命大得会守,人有三寸气在,就能自修自造。讲三命为的是"了阴命、止宿命、长天命。"  【注】:1、财产、技能、学问都是宿命。所以说:"有钱会花超三界,不会花的孽难逃。"  2、不良嗜好和脾气是阴命。  第八节 三身  人身是载道之具、成道之器,极为重要。人要是没有身体,心性就没有房舍。所以修道人用身行道,才能助心聚神,助性聚灵。如果专讲享受,纵欲任性,耗神散灵,就会毁身败德,累心累性,成为罪人。所以说"会用身的超三界,恣情纵欲孽难逃。"人身也可分为三品,就是德身、罪身、孽身。  身体是个胎生物,物与物合,遇着物就愿归为己有。不论任何好东西,一到身上准坏。所以说它是无底深坑,永填不满。不用说吃喝嫖赌吸全爱好,只是吸毒一件,不用几年的工夫,就能把万贯家财吸尽,甚至卖老婆孩子,最后吸海洛因,打吗啡,还犯国法,这不是孽身么?  要是好吃懒做,专想享受,工作不努力,怨天尤人,这样越恨怨,心里越难过,日久必病。有病就是受罪,不只犯罪才是罪人,这是罪身。  人在操作时,一心一意地工作,越做身体越强、精神越足、越有乐趣。不论做什么,要能诚心诚意做三年,事业准有成就。王善人做长工,赚了钱给家中每个人买了五亩田,以后就不在家中工作了,往宣讲堂去讲善书,办女义学,立道德会,都是纯尽义务做公益事业。信仰他的人,当时就有数十万人,他这样立身行道,就是德身了。  身体是物,要听从心的指挥,心还得本着天理,克制人欲,降伏肉身,成为德身。如果身尚未动,心先厌烦,做起事来马马虎虎,做的工作少,损坏的材料多,身子闲,心不闲,思前想后,苦恼身心,必定生病。这叫身累心的罪身。身子有嗜好,争贪不已,不惜身命,专丧良心,闯祸犯法,牵累心性。这是身累心、心累性的孽身。人必须不染孽身、不造罪身、归一德身,才能成己成人。  不争不贪,福禄无边。贪来的有过,争来的有罪,搅来的是孽。  天理是分毫不饶人的,必须修道力行才是。  第九节 横超三界(此三界与佛教欲、色、无色三界不同)  性是天的分灵,当"率性"行道,正心做德,身体力行。性存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心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之道,身有士(学)、农、工、商、官五行的职业,才能立身行道(五伦之道),发扬五常之德。德能养性,理能养心,技艺养身。性是良知,心是良能,立身行道成德。人能做到这种地步,名分三界,实为三位一体,便是得一万事毕,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心正聚神;性定生慧,聚万灵;身喜勤劳,结缘。这种人象太阳似的,走到哪,亮到哪,人人欢迎,个个景仰,有无穷的快乐,才能享受性天真乐。在世时得不着极乐,死后怎能升到极乐世界呢?我所见过的大德,全是在活着时,以道度人,以德化人,至诚感人,归道时,自知时日,到时向大家告别,说声佛国再见,含笑归空。这是横超三界之不二法门。  第十节 五行性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性成道的要素。  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主意、能忍辱、有担当力。阴木性的人,好抗上、不服人、宁折不屈、好说酸话,做事不许人驳辩,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隔不舒,耳鸣牙痛,中风等病。要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火为阳火,丁火为阴火。阳火性人,明理、温恭谦让、守礼守分、不争不贪、举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爱面子、贪而无厌,做事虎头蛇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颠狂,暗哑疔疮。要想好病,问明理,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淫。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能容能化、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死板、蠢笨蛮横、心小量窄、疑心特大,一生多累。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痛吐泻,虚弱气短,面黄懒惰。要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认因果,戒妄语。信能养气,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有义气、擅交际、豪爽活泼、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妒、虚伪好辩、巧言令色、笑里藏刀。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肺病咯血,各种肺经疾病。要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养气,找人好处,戒爱(贪)小,义能养肺,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一生受气。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痿肾亏,疝气淤结等病。要想好病,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智能养精,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真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耍脾气),能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淫,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真火性人能明,是神的根,知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家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真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能创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真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水,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要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要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哪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着。  第十一节 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即、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材细高、双肩高耸;长脸、上宽下窄、瘦而露骨、青筋暴露;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体圆胖,体形丰满,柳肩膀;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赤红面、肉多横纹、毛发稀疏;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蛇行);说话的声音,尖而破,舌音;生气时,面红耳赤。  土性人,五短身材,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平方脸,蒜头鼻子,面色黄;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身段苗条、单薄;长方形脸、颧骨高。面色白、眉清目秀、唇薄齿白;举止轻佻;说话声音宏亮,唇音;生气时好冷笑,面色煞白。  水性人,体型肥胖;猪肚子形脸,上窄下宽、重下额、面色淡黑。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迟缓,拖泥带水,坐立时均好倚扶;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生气时好哭,面色阴黑。  看人的性,先看形,后看色,便知顺逆。  第十二节 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心生邪念,立即迷惑本性,则昏暗矣。心正神足,光明普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理;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好。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辨、嫉妒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象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即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做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作恶事,就成恶性。都是自做自受,一点也怨不着别人。明白这个真理,就知道人是自己成全自己升天堂,或自己促使自己下地狱。所以古人说:"与上智之人谈性,与下愚之人谈因果"。把心界五行研究明白,总以阳面应事,自然阳长阴消,就是拨阴取阳。  人心就是阴阳关。《金刚经》上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便是上佛国的道。若不自己降伏自己的邪心,就是下地狱的道了。我们能时时注意去掉私心,恢复良心,便能自救救人。才是为天地立心。  第十三节 身界五行  人的身体是个胎生物,物与物合,容易染上不良嗜好。人心一正,神通性灵,指挥肉身,尽忠、尽孝、发扬人性,光大群性,是君子上达。心邪神迷,一任肉体纵欲享受,毁灭人性,增加禀性,是小人下达。正邪就在一念之间,克念方能致圣。  身界的阳木,端正、能立、建功作德;阴木,身子直硬、傲慢。身界阳火,举止大方、守礼;阴火,拘紧、务外表,做事荒唐。身界的阳土,稳重、实作实行;阴土,拙笨、死板。身界的阳金,活泼、灵敏;阴金,轻狂。身界的阳水,悠闲、儒雅;阴水,懒惰、退缩、邋遢、无力。  人要想成道,身界的行为最要紧。如若放纵,他就无所不为,而且破坏成性。不论有什么好东西,一到身上准坏。身上嗜好一多,能累心下地狱。如能非礼勿动,便可送人上天堂。会用身子,是成道之具、载道之器;不会用,是造孽的机器。没有嗜好的人,心能作主。若是染成嗜好,心就失去主宰能力了。到心中明知不对,可是管不住自己的肉体,人欲来时,就没法自救了。所以必须认清,身子是个胎生物,是幻假不常的,上寿不过三万六千天,叫他累得万劫难逃,实在可惜!所以绝不能叫他做主,只能叫他听命,去立功、立德。  这样把身子降伏住,他才能不为非作歹。释迦佛讲《金刚经》时,王公大臣都执弟子礼,他为什么还托钵入舍卫城乞食呢?就是教育后代弟子不敢叫身子享福染成习性。身上有多大的习性,就是有多大的孽。善人把身子舍了,冻死也不为身体作打算,这才成的道。  第十四节 五行相生  五行,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字代表来说的。男子法天道运行,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顺行。女子法地道运行,以逆为顺,木行水,水行金、金行土、土行火、火行木。  人的内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内五行相生由火起,心属火,心火下降,心中坦坦然,象太阳普照万物,地气上升与天气相合,这是火生土;土的阳气上升为津液,能滋润肺金,是土生金;肺气清,气血变成阳水,阳水是肾水,这是金生水;肾水充满,元精积足,肝气舒畅,是水生木;木得水润,肝气平和,自然心火下降,是木生火。五行圆转,自然百病不生。  归到家庭五行,上孝父母是木生火;立身行道,光宗耀祖是火生土;为子孙培德,是土生金;听从母亲的话,殷勤工作,是金生水;母亲爱护长子,是水生木。五行圆转,家道必昌。归到社会上,做事守本分、尽职责,天命必长,是木生火;尊重长上、服从指导,是火生土;立住信用,办事通畅,是土生金;立身行道,培育人才,是金生水;智慧增长,作事胜任愉快,是水生木。五行贪生忘克,则心平气和,五行自然顺行。心性平静,不被事物动摇,才是顶天立地,替天行道的人。  男子若是木性人,有真主意,爱人爱物,做事从容中道,不着急、不上火,这是仁德木,生出明理火,第一步顺运;再能明理达时,虚怀若谷,虚心的人,事情做坏,会反省己过,不去抱怨别人,所以说,"明理不怨人",能原谅人,信人不疑,这是明理火,生出信实土来,走上第二步顺运;阳土性人,厚道,宽宏大量,遇事能找人好处,有义气,准有人缘,这是信实土生出响亮金来,第三步顺运;金性人义气大,人情圆,遇事做错,自己认不是圆情,认不是生智慧水,这是响亮金生出智慧水来,第四步顺运;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和人合众,博施济众,同情人,爱护人,这是智慧水又生出仁德木来,是第五步顺运。  人走两步顺运主富,三步顺运主贵,四步顺运为贤,五步顺运为圣。  女子以男子逆运为顺运。水是木的母,所以水性女子,有真主意,爱人爱物,柔顺待人,有理不争,有错自己认,是率到真水上去了,木得水的滋润,这叫归根认母,是第一步顺运;真水性人,性情柔和,能认不是,有智慧,准能找人的好处,有义气,是水行到金上,第二步顺运;金性人,人情圆,有义气,遇事能委曲求全,宽宏大量,象土地能载万物,承万污,这是行到真土上,是第三步顺运;土性人厚道、宽宏,遇事失败不怨人,不怨人是真明理,自能守礼守分,这是行到真火上,第四步顺运;人能安分守礼,自然不被外物所引诱,才有真主意,这是行到木上,第五步顺运。五行就圆转,内不伤己,外不伤人,是真仁德。  第十五节 五行相克  人的天然本性,本来有生无克。一落后天,被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就走上克运和逆运。现在研究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则发旺,克就受伤。  怎样是木克土呢?阴木性人,自是、不服人,我见太深,更好抗上,又直又硬,出言顶撞,亏孝道。所以说:"木克土,不孝祖,先去母。"在本身上讲,阴木性人好动气,土性又死板固执,将怨气闷在心里,脾经受伤,消化不良。所以说"木克土,胃发堵。"对伦常说,轻则把父母克病,重则克死。就是小孩犯木克土,也看得出来,从小就不听父母的话,打死也不肯挪地方。这种性子的小孩,多缺爹少娘,本身也会患胃病。这全是木克土的毛病。要想变克为生,也容易。平素心存孝念,遇事才有主意,不越礼犯分,自然不耍脾气,就明理了。木去生火,便贪生忘克了。要是女子犯木克土,要往水上行,认不是生出智慧水来,便木行水了。  怎样叫土克水呢?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心狭量小,遇事看不开,好生闷气。水土合泥,分不清是非。心里没缝儿,忧虑发烦,脸色黄里透黑,精神萎靡不振,烦人伤肾,亏损元精。对伦常上,少年克母,中年克妻,子女不旺,环境不顺,这是土克水的毛病。若想不克,心里要存家人的好处,遇事不随心,想起平素的好处,就能用大义包涵过去了。这样行久了,生出金来,就走顺运。女子要向火上行,能真明理,自然不烦人了。象阴土被太阳一晒,自然温暖松疏了。  怎样叫水克火呢?阴水性人,愚鲁不达,心眼慢,欲进又退,还想要好,外表柔和,心里急躁,面色黑红发暗,心经受伤,心神不稳,心热、心跳、患心脏病。在伦常上,幼年克父,女子中年克夫。要想不克,得认不是,时间长了生出智慧水来,遇事就有主意了。水去生木,贪生忘克,就顺过来了。女子要找人好处,水向金上行,就活泼响亮了。  怎样叫火克金呢?阴火性人,又急又躁,好争理,主贪,爱出风头,什么事都有他,好说人短处,就是火去克金,面色白里透红,肺经受伤,容易得肺病,常感冒,咳嗽。家里伤财、克子女。所以说:"火克金,爱操心,不丧钱财伤子孙。"要想不克,得学宽宏大量,相信别人,火去生土,就不克了。女子要有主意,不去贪争,生出爱人爱物的心来,火去行木,就不克了。  怎样是金克木呢?阴金性人,好说人阴私,讦人缺点,暗箭伤人,说话刺激人,自鸣得意。遭人反击,又不服气,内心中分辩不已,来回"拉锯",就是金去克木。面色青里带白,肝经受伤,肝气不舒,易患肝病。对伦常中人,克弟兄,多灾多难。能认不是,金去生水,自然不克了。女子要往土上行,学宽厚容人,就是金行土了。  如能应克不克,应逆不逆,内则身体健康,外则逢凶化吉,这是人定胜天的妙法。  第十六节 五行逆运  五行顺则吉,逆则凶。若是男走女运,女行男运,便是逆运。人是什么性,就有什么命,是丝毫不错的。若想逢凶化吉,就得会率性。所以说应克不克是神,应逆不逆是仙。首先研究五行性,是怎么走逆的?  男子若是阴木性,没有主意,遇事退缩,看什么都不对,心里发烦,这是木逆水,第一步逆运。这种人总是面带愁容,优柔寡断,当做的不做,令人着急,所以木逆水的人克妻。既无能力做事,还不说正经话,遇事分斤拨两,一点亏也不肯吃,便令人看不起他,这是水又逆金,两步逆运。阴金性人,好分辩,疑心大,信不着人,做错了事嫁祸与人。金又逆土,三步逆运。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又不信人,好往外怨,还自以为不错,愿意叫人说好,这是又逆到火上,四步逆运。阴火性人,好高爱好,又争又贪,不肯安分,瞧不起人,自是心强,目无法纪,心无天理,怒气一生,横眉竖目,凶神一般,杀人放火,毫不畏惧,这是阴火逆到阴木上,五步逆运。一步逆运主贫,两步逆运主贱,三步逆运是鬼,四步逆运是妖,五步逆运是混世魔王。  女子以柔和为本,才能养育万物,要是木性女子,性情刚强,看不起人,又好出风头,好争好贪,嫌男人没用,抢权主事,女夺男位,轻则男人远走他乡,重则把男人克死。所以女子木火性,多守寡,是一步逆运。阴火性女子,说话张狂,不明理,又好挑理,好欺压人,不顺心就怨东怨西,是走到阴土性上了,第二步逆运。阴土性人,不信人,再好说假话,轻狂卖俏,寡廉鲜耻,这是土行金,三步逆运。阴金性女子,好吃懒做,入于下流,为非做歹,走到阴水上,四步逆运。再胆大妄为,天不怕、地不怕,母老虎一般,这是水行木,五步逆运。  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存什么,身做什么,性子也就变成什么样。妖魔鬼怪,圣贤仙佛,全凭自己选择,活着是什么,死后就成什么。可惜人只顾向外去看别人的是非,不知向内省察自己的心性。岂知存什么心,做什么事,就成个什么性。正住心,自然走上光明正道。  第十七节 五行圆转  五行在运用,运用好了便能超出气数。这是后天返先天的窍妙。全靠自己存心,支配口、眼、耳、鼻、舌不染嗜好,把住自身的贼门。若不从身上入手,一旦染成习性,便连累得意念歪曲。肉体添一分嗜好,心房加一分气禀,便遮蔽一分良知,丧失一分良能。种上烦恼的种子,容易耍脾气。内伤身体,外伤人缘,苦恼无边。若想根绝这种毛病,就得以天性为主,好好运用五行。  五行性的根本是木,木主元性,木性属仁。爱人爱物,敬人明理,明理是阳火。这就是木生火。敬爱人的人,必真诚,真诚是阳土。火又生出土来。土主信实,厚德载物,对人准有义气,大义为金,这是土又生金。仁、礼、信、义,行到圆满,智慧内生,金又生出水来了。仁是统四端,兼万善的。把仁、义、礼、智、信行真,自然五行圆转,不能圆转是由于禀性作崇。阴木性人不服人;阴火性人目中无人;阴土性人有己无人;阴金性人,好捉弄人;阴水性人,讨厌一切人。五行走阴了,怒、恨、怨、恼、烦用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一旦得势,不顾双亲。为求新欢,遗弃妻子。对弟兄玩手腕,对朋友打主意。不论任何亲人,不随己意,就生仇恨心,讲报复,动武力,杀害泄愤。所以要想变化气质,必须先去习性。人有身子,就有嗜欲。所以告子说:"食色,性也。"不过不可过分。先工作,后享福,抱定忠恕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至于染上过度的嗜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精神气力换来的钱,用着才心安。例如,有钱的人,想进餐厅,一想父母还没有吃,便买些食物回家,既孝亲又全家享受。由近及远,能孝亲的人,也能爱人。能行"仁"是德,怒气自然不生,阴木性就化了。看见别人的女人,爱慕时,回想一下,假如别人要爱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心里不愿意,即不可胡思乱想,就明理了。明理才能守分,夫妇和,上孝老人,下生贵子,才能享受着家庭的幸福。礼能养心,恨气自然不生,阴火性便化了。遇别人做错事,一想谁不愿意把事做好呢?一定事出有因,就能原谅人,生出信实土。信能养气,不怨人,阴土性就化了。亲友对不住自己,想向他说理,一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不仁,我有义,大义包涵,义气大,不恼人,阴金性就化了。自己讨厌别人时,回想必是自己的性子不好,处事哪能全随我意呢?认不是生智慧水,智能养精,烦水自消,阴水性就化了。所以心存伦常道,是化性的无上妙法。自能持其志,勿暴其气。  讲五行性,要反躬自问。  木性人问自己有仁德心没有?有我见没有?好不服人不好?看人毛病不看?如果不服人,专看人的缺点,就容易动怒气,怒气就伤肝。火性人自问明理没有?有没有贪、争的心?着不着急?上不上火?为了虚荣、面子着急,上火就要恨人,恨人就伤心。土性人自问,有信实没有?有没有疑心病?度量大不大?量小就好怨人,怨人就伤脾。金性人自问,有义气没有?是不是好分斤拨两地计较?是否好说假话?对人好计较好虚伪,笑在面上,恼在心里,恼人就伤肺。水性人自问,有智慧没有?能否认不是?是否好烦人?烦人就伤肾。  常自反省,有毛病,赶快去掉。  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不抱屈能生明理火,不后悔能养仁德木,不怨人生出信实土。能时时认自己的不是,处处找别人的好处,不抱屈、不后悔、不怨人,阳长阴消,禀性自然化了。所以善人说"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又说:"古人修道,今人不用修,话研岳锏奈宥?-怒、恨、怨、恼、烦去掉,就成了。你们听我说翻世界,以为我说大话,其实大事要小办,人是世界的根,人人都能这样翻过来,世界还不自然清平了吗?"  五行图表横竖看            【问性生阳气、消阴毒,意沉丹田,聚气凝神,治病有奇效。】  此表以五脏为中心,五常为物,五毒为阴,用五常之德,养五脏中和之气,去五毒之病根。问性拨阴取阳可以疗病,持五戒养五元可以成道。  第十八节 家庭五行定位  在家庭中,祖父母居中央属土位。土主元气。要常提家人的好处是打气,如果老不舍心,好挑剔家人的毛病,便是泄气。父居南方火位,执掌家事,公正无私,循礼守分。家人有不明理的,自己要认不是,怪自己没能教他明理,不怨别人。象太阳似的普照全家。遇到环境不好,要说自己无能,对不起一家老小。若是家长定不住位,一遇失意的事,不是打孩子,就是骂媳妇,火去克金,便伤情了, 准有病人。  母亲居北方水位,得承当全家人的不是,免得家人不和,容易出事。  长子居东方木位,得能立,欢喜劳作,赚钱养活全家, 并以身作则,家里人有不会做的事,便要怨自己,不可抱屈,抱屈伤心。  其他子女属西方金位,金主元情,心里要存全家人的好处,遇事说好话,化解事端。若是传闲话,就伤感情,主败家。  做家长的主全家的命,如果定不住位,境遇不顺,打骂孩子、媳妇,火去克金,金位人敢怒而不敢言,便抱怨他老大,说:"因为你无能,才使我们受气,这日子过不了啦!"金去克木。木位人不肯自己承认立不起来,反怨老人没留下财产,自己累死也没用,向祖父发牢骚,这是木去克土。老人吃不消,怪儿媳妇没生好儿子,没大没小,找起我老人家的毛病来了!土去克水。主妇没处泄愤,便对家长说:"看你的死爹,横不讲理,老看不起我们这家人。"水又去克火,必定败家。  家道五行,要怎样才能相生呢?  做家长的人(火位)常向妻子儿女,讲祖先的德性,老人(土位)的好处,是火生土。做祖父母的,不要管事,愿意做就做点,不愿动就领孙子孙女(金位)玩耍,讲故事,教导他们尽孝,告诉他们父母的好处,是土生金。小孩们玩得高兴,做母亲的心里愉快,这是金去生水。主妇精神愉快,便尽心料理家务,注意做活的人(水位)的吃喝一切,是水去生木。做活(工)的人,得到安慰,更加尽心做工,不用家长操心,这是木生火。家里一团和气,家自然就齐了。  五行扩充起来无处不是,父母老年(六十岁以上)属冬季居土位,没到冬季,父居火位,母居水位,以在世的祖父母,或去世的先人居土位。兄居木位,弟、妹、嫂嫂等居金位。土位人要如如不动,金位人要会圆情。譬如说:哥哥吩咐做一件事,父亲又叫做另外的事,都要立刻答应,然后酌量哪件事该先做,若是父亲叫做的事应该先做,就要对哥哥说明原委再去做,情就圆了。水位人要能兜不是,对于家中杂物、柴米油盐以及人来人往都要留意,若是出了错,水位人就要兜过来说是怨我呢。木位人主能立,若是家里有不会做的活计,木位人就该说怨我呢。火位人要明理,平素到亲友家去,不是为人情,是为了寻理,和亲友研究办事的道,求明白了,讲给家人听。家里人有不明理的,火位人就应该说怨我呢。这是人人应存的家道五行。  父子兄弟地位不同,按照五行来说,父居火位主明理,不论子女怎样不好,只可领教,不可打骂,才算明理。若是子女始终不好,也只能用自责的办法。兄居本位尚仁,弟居金位尚义。不论兄长叫做什么,也不可以有丝毫抱怨才算有义气。如果弟弟不好,哥哥只有怜爱,象父亲对子女那样,才算是仁。老人属土位主安静,不可瞎操心多管闲事。能这样就是性随命转,可说是"率性之谓道"了。  家庭五行方位表   第十九节 四大界  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研究明白,选一条光明的大路走,好得到正当的归宿。王善人说:"三界是人的来踪,四大界是人的去路。"人要来得明去的白,才不枉在人间走一回。  四大界就是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大境界。志是佛的根,意是神的根,心是苦的根,身是孽的根。佛、老、耶、儒、回,五大教的教主,全是从志上成的道,是创造世界的圣人。神仙、忠臣、孝子,全是从意上成的,是治理世界的贤人。富贵荣华,尚不知足,还争贪不已,自寻烦恼,是扰乱世界的苦人。损人利己,好逸恶劳,只图享受,不事操作,是破坏世界的罪人。  身界人,有己无人,是己非人。只知吃喝嫖赌,花天酒地,不顾父母妻子,不讲良心道德。他看世人全是坏的,如遇着好人劝他,他不但不听,反而谩骂,花┯杏玫慕鹎 ?造下无边的罪孽,强抢豪夺,横行霸道,杀人放火,不畏国法,好勇斗狠,不惜身命,把世界搅成地狱世界。  心界人,贪得无厌,永不知足,勾心斗角,见利忘义,患得患失,苦恼无边。心里没幸豢贪簿玻 坏 匝翱嗄眨 野咽澜缫步谅页晌 嗪J澜纭?  意界人,爱人如己,喜欢助人,知足常乐,不争不贪,能忍能让,广立善功,是治世的活神仙。这岂不是天堂世界?  志界人,悲天悯人,只知为人,不知为己。一味行道,不惧艰险。象孔子,困于陈蔡,仍是坦荡自如,弦歌不辍。耶稣被钉十字架,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佛被歌利王割截肢体,还说:"我成佛,先度你。"这全是使志的人。志界人,能容能化,造福人群。以心静为净土,以身清为道场。性定聚万灵,创造佛国世界。  善人说:"用身界当人的,不论做到什么地步,也是个糟心人。用心当人的,不论怎样有能力,也是个操心人。用意当人的,不论事情怎么多,也是净心人,就是活神仙。用志当人的,不论遇怎样逆境,也不动性(耍脾气)是无心人,就成了一尊佛。所以我说,志界人没说,是无心人灰饨缛酥 愠@郑 蔷恍娜耍恍慕缛撕谜 恚 遣傩娜耍簧斫缛撕蒙 窃阈娜恕T阈娜耸枪恚 傩娜耸侨耍 恍娜耸巧瘢 扌娜耸欠稹?  身界人,好管人,管人互相结仇,是地狱。心界人,好怨人,心里过不去,天天苦苦恼恼的。所以说,怨人是苦海。意界人,好助人,知足常乐,乐能聚神。志界人,好成全人,认为是应该做的,没有人我的分别,没说的(怎的都好)就是佛。  这四大界,是人生的四条去路。用哪个字当人,就作哪种事,便走上哪条路。以身子为主当人的,便走向地狱的路;用心当人的,是走向苦海的路;以意当人的,是走向天堂的路;用志当人的,是走向佛国的路。你用哪字当人,便知道自己将来的归宿是何处了。  第二十节 一串之道  讲三界是为了知道人性的来源。人有天性,才能得天道。讲三界分清,为的是身不累心,心不累性,天性自然复初。讲清三界,为了性清没有脾气;心清没有私欲;身清没有嗜好;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讲五行先讲木性,因为木主元性,也是为的元性复初,恢复本来面目的仁德。讲四大界定位,为的是定在志界,志通佛国。志是道的根,性是道的体,忠恕、博爱、慈悲,是道的用,圣、贤、仙、佛是道的果。  简单说,这十二字,全是为了发扬人性、圆满天性、发扬群性、达成天德。德能养性,性定聚灵,灵光充满是圣。道德会的人常说:"孔夫子的道,是一以贯之。王善人的道,是一大串子。""一大串"就是指的这十二字。这十二个字所研究的,只是一个性字。人若成道补天地的正气,就是天地生人,人生天地。所以道是天道,这就是性天大道。  婴儿降生以后,听他的哭声就知道他是什么性?哭声急的是火,慢的是水,时哭时止的是土,大声哭、突然停住是木,哭声响亮连续不断的是金性。认清他们的禀性以后,就要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去教他,若是男孩儿是木性,就要常呼明理(火),这是木生火。若是女孩儿是木性就要常呼柔和(水),这是木向水上行是女子的顺运。日子久性就化了,这是教性。稍大一点就会说话,便要教叫他爸爸、妈妈、哥哥、姊姊等,使他知道长幼尊卑,这是教命。常这样做就能正他的性命。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Test

This is a test.